思考题:
1、《共产党宣言》有几篇序言,阐述了哪些基本原理?
2、为什么说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3、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4、如何理解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性?
5、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产生、积极意义和主要错误?
6、共产党的策略是什么?
第一节 写作背景
马克思主义,又可以称之为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群众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7年12月——1848年1月用德文写作,并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德文单行本。
随后一百六十多年间被译成世界多种文字逐渐传遍全世界,现在成为在全世界传播最广的一部著作。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这个伟大变革,是社会生产力、阶级斗争、科学和政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共产党宣言》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以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为基础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尤其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提高效益)、因而要求社会组织不断适应其变化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历史。
2、19世纪40年代,西欧英法德等国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壮大(14——15世纪);
资产阶级一己统治或妥协统治和实现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中叶)。
3、实现工业革命的意义。
技术层面: 以动力为核心形成工业体系:
在轻工业——原材料、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全面展开。
生产关系层面:形成了最初资本主义经济组织,随着大机器工业出现形成了大工厂制度。
二、《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展开反对资产阶级的独立政治斗争的产物。
1、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根本问题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
1825年英国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波及其他欧洲国家;
后又出现1837年、1847年两次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初期的国家制度和工厂制度的阶级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工厂制度的阶级本质是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随着资本增值和扩张需要工人队伍数量的增加而劳动强度的不断加大。
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形成雇佣劳动制度下的阶级关系的矛盾与冲突。
3、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随着阶级意识的提高而不断增强。
秘密地破坏机器——分散的经济斗争——有组织的经济斗争——有组织的政治斗争
4、西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到有组织的独立政治斗争的阶段。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武装起义,由要求增加工资到推翻资产阶级政府;
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以多种形式争取普选权纲领抨击资产阶级的法律;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武装起义,由要求增加工资到剥夺资本家。
三、《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思格斯从事科学研究和理论斗争、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伟大成果的结晶。
1、无产阶级实践活动迫切需要代表自己阶级的理论体系指导是时代的任务。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从反面说明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的极其重要性。
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1844年间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
他们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不同途径: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和巴黎时期,其理论标志是《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人类解放就是要依靠无产阶级彻底改造旧社会,进行共产主义革命;
恩格斯:柏林时期和曼彻斯特时期,其理论标志是《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论述了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并试图对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经济学的论证。
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次会面(巴黎)及其后共同活动。
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的成果在继承吸收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造。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吸收19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成果:
德国哲学: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的收入理论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以“新基督教”为理论基础;
傅立叶的“和谐方案”以上帝的“预定计划”为指导;
欧文的“劳动公社”制度依赖资本家的善意。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成果的批判性改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的许多著名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强调实践在人的认识中的能动作用;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阐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4、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和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有了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这三大结构支撑,其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找到工人阶级这一能够完成实现人类理想社会历史使命的阶级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可实现性的实践性质。
四、《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思格斯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产生的。
1、无产阶级实现自己理想的两大武器:无非就是自己的理论和组织。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政党就是无产阶级实现解放自己的同时解放全人类的阶级目的所要紧紧依靠的本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
2、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正义者同盟这个一般工人组织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
其任务是使工人及其组织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工作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战胜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原则战胜宗派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
3、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正义者同盟的活动:
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清除魏特林主义的绝对平均主义和流氓无产者的宗派密谋思想;
批判赫斯、格律恩、克利盖阻止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力量发展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观点,宣传共产主义的宗旨;
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相信马克思和恩格斯观点的正确,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同盟并以他们的学说改组同盟为共产主义政党。
4、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两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党宣言》
大会决定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四海之内,人人皆兄弟!”的口号,规定同盟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它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中心议题是讨论、修改和制定了新章程草案,并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主要内容有同盟的目的、盟员的七项条件、党的立法机关和权力执行机关等,体现了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的精神。
大会最后一项议题是讨论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遭到巴黎区部赫斯等人的反对,恩格斯受伦敦区部委员会委托又写成《共产主义原理》。
大会批准了新章程,并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制定同盟的纲领以作为党的纲领公布。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过程。